宝宝发抖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发抖,也可以叫颤抖、哆嗦、颤动、震动、震颤等,指全身或身体某个部位抖动,当时意识清楚,但动作不受思想的控制。通常手指、四肢、口角、面部(牙齿打颤)、颈部容易出现发抖,身体躯干较为少见。
因此,这里的发抖,需要和伴随意识变化的抽搐与惊厥区分开来,不在本篇内容中讨论。
如果宝宝有发抖的表现,家长如何处理应该取决于诱发「发抖」的原因,一般是对因治疗,至于「发抖」这一症状,通常不需要干预或强行制止。导致宝宝发抖的常见良性原因和处理方法如下,家长可以参考。
生理性颤抖(震颤)
这种情况相对常见,是指宝宝在受到明显刺激诱因后出现的发抖。凡是超出自身正常适应范围的刺激,都可以使人体出现发抖现象,这可以说是一种过度反应 / 自我保护反应。
比如情绪变化(高兴、兴奋、激动、舒服、紧张、悲伤、愤怒、恐惧、焦虑等)、强烈的视觉冲击、寒冷环境、冷 / 热或特殊的触感、特殊的气味、刺耳的声音、不同的味道等等[2]。
同时,还有打嗝、尿尿时 / 后、过度用力时、剧烈运动后等其他原因,也都可能会引起宝宝发抖。
处理:
以上这些生理性情况,通过安抚、去除诱因或放松肢体等,可以缓解宝宝的发抖。
如果宝宝的发抖不能缓解,或者抖动频率跟平常我们自己类似情况下的「发抖」差异大,或者宝宝伴随有头、眼歪斜,语言或意识不清等其它异常表现,有可能是发生了「抽搐或惊厥」,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药物性发抖
一些药物也可以导致宝宝发抖,比如临床常用于咳喘的雾化药(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丙卡特罗(口服)、糖皮质激素(口服),还有化痰止咳用的氨溴特罗口服溶液等,都容易出现用药后发抖(主要是肌肉的颤抖)[2]。
处理:
用药之后出现的发抖通常不会导致严重问题,药效过后可以自行缓解。但出现这种情况时,最好是咨询主诊医生要不要调整用药或停用。
惊跳反射
在新生儿、小婴儿期,还存在一种生理性神经反射——惊跳反射,也叫拥抱反射、莫罗反射。当头部相对于身体躯干突然下降(体位变化),会使宝宝手臂外展,随后双手打开、上肢弯曲,并且伴随抖动[3]。
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射,一般在宝宝出生后就会出现,多在 3~6 月龄时消失[3]。
处理:
不需要特殊干预。家长日常抱放宝宝的动作要轻柔,放下时头高身体低,身体先接触床就可以减少这个反射的发生。
入睡抽动
入睡抽动,又称睡眠惊跳症,出现在觉醒到睡眠的过渡期,是指宝宝刚入睡时全身或身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出现骤发性短暂的抽动,常伴有坠落感,或其它如视、触、听(如耳鸣)方面的感觉(幻觉)。一般是单次抽动,偶尔会连续发生多次抽动 [7-10]。
入睡抽动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这是一种良性现象,宝宝可以自发出现,也可能是由外界的刺激诱发,有时跟睡眠不足(如白天没好好小睡),或摄入过量咖啡因等令人兴奋的食物、药物有关 [7-10]。
处理:
如果宝宝因此醒过来,除了安抚外,也没有其它有效的处理方法。通过给宝宝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睡前兴奋、刺激等,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睡眠惊跳症的发生。
良性新生儿 / 婴儿睡眠肌阵挛
这种情况只在宝宝睡眠期间发生,表现为肢体对称性有节奏地抽动、抖动,上肢比下肢更明显,持续数秒,在睡眠过程中可反复出现,当宝宝被叫醒后就会停止。
一般宝宝不伴有其它异常表现(如眼球偏斜、口角抽动、呼吸暂停或口唇颜色变化等),神经发育评估和脑电图检查都正常[1, 7-8]。
大部分小宝宝都会存在睡眠肌阵挛这一现象,出生后数天就开始出现,到 2 个月左右达到高峰,2~3 个月后自行消退,通常不超过 6 个月。
处理:
良性新生儿 / 婴儿睡眠肌阵挛会自已消退,不需要干预、制止或叫醒宝宝。家长可能无法很好地区分是抽搐发作或是其它抖动的情况,所以录视频有助于医生鉴别,对于不典型的情况可以进行脑电图检查。
颤抖发作(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
常见表现为宝宝头部、肩部、上臂和躯干的快速震颤(类似于发热时的发抖、哆嗦,或者像男性尿尿时的打尿颤、打哆嗦),少数还可伴有扮鬼脸样(面部表情扭曲)、上肢僵直、弯曲和抬起;甚至还可能出现凝视,似乎想事情入神而没察觉周围环境,然后又迅速回到手上正在做的事情[1,8]。
发作多持续几秒钟,每天可发生数次至数十次,通常是由兴奋、沮丧、苦恼、尴尬或惊讶引发,也常在进食时出现。一般是在宝宝坐或站时出现,不会在睡眠期间发生[1,8]。被家长转移注意力时可中止发作[8]。
颤抖发作的情况多发生在婴儿期,随着宝宝长大,发作的频率通常会减少[1,8]。
处理:
有时家长难以将这种情况与癫痫类疾病做明确区分,因此如果宝宝有上述症状,建议直接就医咨询。
擦腿综合征(夹腿综合征)
擦腿综合征是国内对「手淫」的一种隐晦称呼。表现为宝宝出现对阴部施加压力(摩擦、夹腿或用手等)的姿势,接着伴有轻声咕哝、出汗、面部潮红和 / 或身体轻微的震颤,持续数分钟至小时不等。发作期间意识清楚,转移宝宝注意力后可以停止[8,12]。
这可能会被家长误认为是腹痛或癫痫,特别是女孩的动作比较微妙,比如大腿内收和摩擦、坐在手或脚上摇摆、身体对着物体摇摆或一些重复的奇怪姿势等;而对于男孩,他们的动作通常比较直观易被发现[8,12]。
这种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儿期是女婴常见,6 个月后可能就会发生,儿童期是男孩更多,约占所有男孩中的 90%。随着宝宝年龄增大,这种习惯性动作一般会逐渐减少[8,12]。
处理:
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的这个行为,跟宝宝的性欲无关,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行为,类似于早期的吸吮拇指或摇晃身体等。
家长要正确看待这件事,不要增加宝宝的心理负担。对于婴幼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宝宝独处的方法来减少这个行为;对于大孩子,教育他们这是个人隐私的行为,不要在公众场合进行些动作就可以[8,12]。
发热
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在环境温度没有异常变化的情况下,宝宝却觉得冷、手脚冰凉,且伴有发抖。
体温骤然上升的发热通常会伴有发抖(畏寒或寒战)的现象,早期测宝宝的体温可能正常,但随后会出现高热。
发热伴寒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比如某些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泌尿道感染、流感、肺炎、败血症,等等。也可见于非感染性发热,比如药物热、溶血或输血反应等[4]。
处理:
具体的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处理,原因和病位未明确的发热,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的医生。
低血糖
如果宝宝低血糖,也可能会出现发抖,一开始是手脚、嘴唇震颤、颤抖,可伴有出汗、乏力、心率加快、烦躁、喂养困难,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嗜睡、口唇发紫、呼吸急促或低体温,甚至意识模糊、抽搐等[5,6]。
低血糖多见于刚出生的宝宝,以 48 小时内的常见,通常没有典型症状,需要医生根据高危因素来监测宝宝的血糖。特别是新生儿、小婴儿出现嗜睡、反应差、不吃奶,甚至出现抽搐,常常是低血糖导致,而非寒冷或发热[5]。
处理:
家长发现宝宝出现上述典型的低血糖症状时,在能吃东西的情况下应给宝宝口服补充葡萄糖(其次是蔗糖),以快速补充能量,葡萄糖或蔗糖每次 0.3 g/kg,适量温开水冲兑,随后可用母乳或配方奶喂养,或 10~15 分钟后再喂一次葡萄糖。
宝宝发抖,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医?
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建议及时就诊评估原因:
家长找不到宝宝发抖的明确原因;
家长觉得宝宝发抖的症状很明显 / 严重;
宝宝除了「发抖」外,还伴有其它异常或不适的症状(特别是呼吸异常、面色青紫、眼神呆滞、眼睛偏斜或神志异常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