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沿用学名排序,内里包括四大养殖贝类——蛤、蛎、蛏、蚶,共分7篇呈现给大家:
(一)文蛤、花蛤(点此链接即可阅读)
(二)油蛤、青蛤、中国蛤蜊、四角蛤蜊、西施舌(点此链接即可阅读)
(三)北极贝、梅蛤、河蚬、鸟蛤、河蚌(点此链接即可阅读)
(四)牡蛎、扇贝(点此链接即可阅读)
(五)贻贝、江珧(点此链接即可阅读)
(六)竹蛏、缢蛏(点此链接即可阅读)
(七)泥蚶、毛蚶、魁蚶
感兴趣的读者请持续关注哦!
蚶(Blood Clam)
魁蛤科Arcidae,也叫蚶科或船贝科,旧属多齿目Taxodonta,现在是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魁蛤目Arcida(亦作蚶目或蚶蛤目)魁蛤总科Arcoidea的一科,包括30属约200种,其中,毛蚶属Scapharca已并入粗饰蚶属Anadara。
蚶科最主要的2属:
泥蚶属Tegillarca
粗饰蚶属Anadara
此科贝类生活于潮下带5~30米深的软泥或沙质海底,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01 泥蚶
泥蚶,学名Tegillarca granosa(异名Anadara granosa),俗称银蚶、花蚶、粒蚶、血螺、瓦垄哈等,海南叫血蚶,广府地区叫蛳蚶,潮汕地区叫蚶,英文叫Blood Cockle;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泥蚶属Tegillarca的一种。
外形特点:壳长30~60毫米,外壳极为坚硬,壳面白色,覆有褐色绒毛状壳皮,两壳膨胀,呈卵圆形;壳表有17~21条放射肋,如同瓦垄,肋上具有明显颗粒状结节;壳内面灰白色,无珠母层,闭壳肌发达;因血液富含血红素,故蚶肉呈鲜红色;边缘有一条金色丝线,是为足丝。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沿海国家,是中国沿海各省传统的滩涂养殖贝类,一般栖息在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的河口或有淡水注入的内湾软泥滩涂,适应水温0~35℃。
中国500年前就有文献记载泥蚶养殖;闽南除夕以凉拌血蚶作为岁晚菜;蚶壳潮汕话叫“蚶壳钱”。寒冬十一二月最宜吃蚶,我夏天旅行就没有口福了。
泥蚶不像其他贝类般能安全食用,因为泥蚶的低氧气养殖环境会滋生出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这些病原体会引发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和痢疾,它们会在泥蚶吸收养分的过程中被摄入泥蚶体内。
计划料理:
参考柬埔寨小姐姐的炒法: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127605
02 毛蚶
毛蚶,学名Anadara kagoshimensis(异名Scapharca subcrenata),俗称瓦楞子、毛蛤,日本叫猿颊贝(サルボウガイ,sarubougai);是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粗饰蚶属Anadara的一种。
外形特点:壳长约80毫米,质坚厚,呈长卵圆形,壳表有30~35条放射肋,覆有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皮容易磨损脱落,因此壳面常现白色;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边缘具有与放射肋相对应的齿沟。
有文章说毛蚶长相粗鄙,肉质粗糙,不如血蚶细腻滑嫩,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它的味道,华东人更是誉之为“雕蚶镂蛤”。
说到吃毛蚶,不得不提1988年春节的上海甲肝大流行事件。由于毛蚶养殖地到处有粪便,又承受各种工业、生活污水,受到污染的毛蚶带上了菌痢,继而出现甲型肝炎病毒,最终导致上海短短两个月内,到处恐慌,板蓝根脱销,人们不敢摸楼梯扶手……超过31万人感染甲肝,其中31人死亡。现在上海人仍然心有余悸,而政府除了抄斩所有蚶类,更立法全年禁止生产毛蚶,至今未解禁。
不过,慢慢地也就管松了,现在很多人私下交易并不鲜见,其他地方更是正大光明地吃。其实,毛蚶是无辜的,如果水体没有受到人类污染,它会积累这些致病微生物吗?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
赛氏毛蚶,学名Anadara satowi(异名Scapharca satowi),台湾叫大毛蚶,日本叫佐藤贝(サトウガイ,satougai),也是粗饰蚶属Anadara的一种。
壳长120毫米,壳表约有38条放射肋,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包括台湾的浅海沙底,东海水深17~27米,南海水深21~23米范围内。
03 魁蚶
魁蚶,学名Anadara broughtonii(异名Arca inflata),俗称焦边毛坩、大毛蛤、血贝,日本叫赤贝(アカガイ,akagai),英文叫Burnt-end Ark;属魁蛤目Arcida魁蛤科Arcidae粗饰蚶属Anadara。
外形特点:壳长100毫米,壳质坚硬,呈斜卵圆形,壳面白色,覆有黑褐色绒毛壳皮,左壳比右壳大,布有42~48条放射肋;壳内面白色,血液含有血红蛋白,致使身体呈红色,因此得名赤贝。
主要分布于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沿海各省,多栖息于浅海十几米深的软泥砂质海底。贝足好吃,常用于寿司。
Tips:如何分辨泥蚶、毛蚶、魁蚶?
1. 看放射肋,泥蚶20条,毛蚶32条,大毛蚶38条,魁蚶42条,其中泥蚶的放射肋最粗壮。
2. 看贝足,魁蚶颜色最红,称为赤玉,而大毛蚶颜色偏浅,称白玉。
3. 血蚶与毛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血蚶的肉呈鲜红色而且汁如血。毛蚶的个头比血蚶大,外壳没有血蚶那么白且有扎手的短毛。
计划料理:应该是去潮州吃泥蚶。
通过这次整理资料发现,外国分类的名字与中国分类的名字很是不同:外国注重人权,绝大多数按照人名来命名;中国讲究意境,一般根据物形、特点、地方起名。就我看来,中文名字更为生动,并且本身就可以带上纲门科属种的词缀,族谱清晰,一目了然;反观拉丁文学名,山头林立,毫无宗法,真要寻宗问祖,名字就是一篇文章了。
近年来,系统分类学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组DNA,大幅改动很多原有的分类,但有些纯属一家之言。去年你有新定义,便重新分类,今年我有新解释,又来新分法,这样归类来归类去,不单止让人一头雾水,造成混乱,更可怕的是变成科学家的游戏。
我心底想,应该由中国人来编写世界生物志,一次性利用分子分析学、解剖分析学、外壳形态学及基因组DNA等方法,把各门各纲的物种精准定义,正确解释,为何归为这一科,这一科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这种名字,每一种都有什么不同……不再杂乱无章、各自发展。
另外,我想象中的分类,应该是非常有含量,才能让人敬重,引为正解。这就必须带着极其严谨的态度,用翔实、生动、简明、全面的插图配合释义,比如科下的属,可以互相进行对比,使之一目了然。至于种,从出生到死亡做成GIF,形象的图示,让人洞若观火;还有各种形象图、轮廓图、构造图、解剖图、比例图、正面图、侧面图、特征图、分布(原产分布和养殖分布)图、3D运动图、缩时摄影小视频、VR拍摄记录等等,全面整理,细致展现。
文笔也应该生动、简明,不该像百度、互动等百科词条那样,冗长、杂乱,毫无胃口读下去。
分类单元按照中华名-拉丁名-各地名-其他杂名排序,行文次序为定义、长相、结构、特征、分布位置、经济价值、古书根据、最新发现、参考索引等。
具体实行方法有很多途经,例如搜集全球各地各种贝类,特制各种适合的生活环境,集中养殖观察记录,并对比命名,分析鉴别,从而规避重复命名、无效命名、各地偏见,比较特别的再前往当地观察记录;至于化石类则参考文献、各地博物馆。
完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
本文首发于海洋欢乐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