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被称“一门三杰”,个个都是心怀图谋的虎狼之辈,但相较于父兄,司马昭最为阴鸷,心机难测。《三国志·魏书》《晋书》记载,司马昭自幼跟随兄长司马师习文练武,稚子虽幼,却常效仿父亲司马懿的口气念忧天下,但他虽聪颖,却并没有司马师那般沉稳果决。司马昭少年初成时,正逢其父司马懿与执意北伐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周旋之时,故跟随在侧冲锋陷阵,沙场的历练令他迅速成长,后又跟随父亲北上征讨辽东公孙氏,锋芒已成。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累建功勋的司马昭晋为“新城乡侯”,彼时他28岁。
公元244年,曹爽调兵遣将,率10万大军讨伐蜀国,以此立威,司马昭也成为征蜀将军,跟随曹爽开赴蜀地。然而蜀道曲折艰难,蜀将凭借山川之险大力阻击,曹魏人马死伤大半,司马昭听从其父司马懿的计策,劝告曹爽撤退,才不至全军覆没,此战虽败,司马昭却得到封赏。彼时的司马懿年事已高,但他仍在为除掉曹爽架空曹魏而夙夜思谋,嘉平元年机会终于来临。彼时魏帝曹芳率曹爽及诸曹出城祭祖,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迅猛出手,废黜曹爽灭其三族,司马氏父子终于站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位,事成,司马懿病卒,司马师成为总督要务的大将军。
从公元251年开始,司马昭统领将卒南征北讨,全力辅助兄长。公元255年,司马师因眼疾痛死于许昌,他身后无子,故而其弟司马昭得继大位,跟父兄不同的是,司马昭出任大将军后,甚少与魏帝曹髦交谈,而且从来不谏言,他游历晦暗的态度令独居深宫的曹髦,时时如芒在背。为了试探抑或是稳住司马昭,曹髦接连9次赐加九锡,司马昭均推辞不受,这令曹髦更加不安。公元260年,司马昭羽翼在获得暗示后,再度迫使曹髦赐加九锡,曹髦忍无可忍,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遂率亲随冲出宫门讨伐司马昭,不料顷刻就被司马昭心腹贾充诛于车架内。
曹髦死后,司马昭扶立了14岁的曹奂登位,并趁机诛除了与自己不一心的臣公,至此曹魏基业尽入司马氏一手。身侧已无忧患,司马昭挥师伐蜀,派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大军奔赴蜀地,只消数月,就灭蜀并将蜀主刘禅移入了洛阳。大功告成的司马昭每每游走于洛阳,心中都不胜欣喜,认为自己不负父志,然而就在志得意满之时,素来体健的司马昭却然发病失语,不能开口说话,相隔一天就猝然气绝。如此仓促的离去,令司马昭的死蒙上一层诡异的阴影。更有古籍记载,司马昭并非病死,而是死于司马炎之手,被毒死的。历史学者细究史料发现,此一说并非空穴来风。
司马昭纵横魏室的同时,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儿子,同样阴鸷的司马炎,此父子二人确有嫌隙,且始于司马师。司马师死后,按正常应是其子继任,但司马师恰巧无子,这才令司马昭有了机会,故而为了拉拢司马师旧部,司马昭一继大将军位,便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到了亡兄的名下,并多次引经据典的表示,自己死后应将位置归于哥哥一脉,虽说归于不归毫无差别都是自己的儿子,但对于司马炎来说,这可是天壤之别,他的继承由此凭空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故而最终在谋士的说服下先下手为强,鸩父而代之?
那么司马炎真的有这样的胆略,能一举鸩父吗?历史专家虽认同司马昭死的太急太蹊跷,但并能确认被毒死一事。毕竟没有任何一条记载表明,司马昭与司马炎父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要决一生死的地步,而且司马昭的重要心腹贾充等人,在其死后都得到了司马炎的重用,由此足见司马炎应是很自然接手司马家业的,并且获得了众人的认可。
而且按照司马昭的心思缜密及多年经营,没有人能轻易取其性命,包括他的儿子。除此以外,司马昭死前已经54岁,一人决断魏室大小事务,工作量必然很大,劳心费神令他的身体存在隐疾,专家学者就司马昭临终前的症状分析,他应是中风,中风口舌不能动弹,并且引发其他病症,才致使其猝然病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